老当益壮:黄忠事迹简介
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黄忠是汉末名将,在文学作品中以“老而弥坚”闻名,艺术形象深入人心。
需要注意,在《三国志》及同时代史料中,对黄忠的年龄均无确切记载,其年迈的依据,主要来自《费诗传》中的“老兵”之语。因此关于黄忠是否老迈,历来也颇有争议。
(关)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蜀书 费诗传》
黄忠的列传较短,事迹相对疏阔,形象也不甚清晰。本文想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探究,补充并丰满黄忠的真实形象。
黄忠在刘表麾下的事迹
黄忠的早年记载非常简略,在《蜀书》中仅用一句话便概述完毕。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蜀书 黄忠传》
虽然可考史料甚少,但依然可以从中剥离出部分线索。
(1)黄忠的籍贯与表字
黄忠的表字,在《蜀书》中被记载为“汉升”,但在《太平御览》中则被记载为“汉叔”。从黄忠的南阳出身来看,汉叔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黄忠字汉叔,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太平御览》
叔即行辈字,泛指家族中“行三”的子弟,即“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之谓。
一般的表字顺序是行辈字在前,类似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等等;但也有大量行辈字在后的案例,比如钟毓字稚叔,何晏字平叔,钟会字士季等等。
何晏字平叔。--《魏略》
(钟)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魏书 钟毓传》
汉叔的表字,说明黄忠同辈的宗族成员应该比较兴旺,这与他的南阳出身相吻合。
黄忠字汉叔,南阳人也
南阳地处荆州北部,户口百万,号称殷富,是东汉第一大郡(见《后汉书 郡国志》)。
黄氏是地方大姓,成员遍布荆州各郡。江夏的黄香、零陵的黄盖、南阳的黄忠、沔阳(属江夏)的黄承彦,以及出身荆州但郡望不详的黄祖,均是其中代表人物。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襄阳记》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吴书 黄盖传》
刘表治理荆州的手段比较疏阔,主要依靠地方豪族进行羁縻统治。蔡瑁(南郡)、蒯越(南郡)、韩嵩(南阳)、刘先(零陵)、桓阶(长沙)等人均是其中代表。
在此背景下,黄忠应该也来自南阳大族。因此汉叔的表字,更加符合逻辑。
(2)黄忠在长沙的两任上司
黄忠镇守长沙时,其直属上司分别是刘磐与韩玄。
(黄忠)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蜀书 黄忠传》
刘磐是刘表的侄子,韩玄籍贯无载,大约来自“世为著姓”的南阳韩氏。韩氏是荆州巨族,成员多出仕于刘表幕府。韩嵩被称作“楚国之望”,韩晞则与刘表的另一位侄子刘虎共同执掌兵权。
韩嵩,楚国之望也。--《傅子》
(孙策)攻黄祖。时刘表遣从子(刘)虎、南阳韩晞将长矛五千来为黄祖前锋。--《江表传》
可以看出,刘表在荆州地区的权力分配模式,倾向于“刘氏宗族”搭配“地方大姓”。照此推断,黄忠应该也来自南阳大族,先配合刘磐,再配合同郡(南阳)韩玄。
(3)黄忠出镇长沙的时间
刘表出镇荆州,虽然可以上溯至初平元年(190);但刘表将统治范围拓展至长沙,则在建安五年(200)之后。
由于东汉末期的动乱以及袁术与孙坚的阻挠,刘表在荆州的统治,最初相当艰难。他甚至无法进入南郡江陵(刺史治所),不得不“理兵襄阳”,将幕府设在江北地区。
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刘)表不能得至……遂理兵襄阳,以观时变。--《后汉书 刘表传》
注:荆州刺史治,最初在武陵汉寿,刺史王叡迁治南郡江陵,刺史刘表迁至南郡襄阳。
袁术阻兵鲁阳,刘表单马入宜城
建安三年(198),长沙太守张羡发动叛乱,“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刘表”。所谓“旁三郡”即零陵、武陵、桂阳。
(张羡)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魏书 桓阶传》
张羡的叛乱声势浩大,且延续两代,直至建安五年(200)才被彻底平定。这也是《刘表传》中“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所指代的具体事件。
长沙太守张羡叛(刘)表,表围之连年不下。(张)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张)怿。--《魏书 刘表传》
换言之,黄忠与刘磐出镇长沙,最早不会早于建安五年(200)。
(4)黄忠在长沙的军事任务
黄忠负责镇守长沙郡攸县,攸县在长沙郡最东侧,与扬州的豫章郡接壤。彼时(200)的豫章郡已被一分为二,孙贲守豫章,孙辅守庐陵(豫章南部),共御刘表。
(孙策)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贲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吴书 孙讨逆传》
东吴名将太史慈,则驻扎于海昏县(豫章郡东部),协助孙贲共守豫章,抵御刘磐。
(孙策)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刘)磐。--《吴书 太史慈传》
按《太史慈传》记载,刘磐的军队曾进入西安县与艾县,两县均在豫章郡西部,可见刘磐、黄忠在对吴作战中一度得势。
刘表从子(刘)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吴书 太史慈传》
黄忠、刘磐驻防情况
刘磐的军队被称作“骁勇”,这与黄忠“先登陷阵,勇冠三军”的个人特质完全吻合。照此推测,黄忠在对吴的战役中,应该立下过不少军功,符合其“中郎将”身份。
建安十三年(208)刘表病死,曹操南征,授黄忠为裨将军,继续与韩玄镇守长沙。
及曹公克荆州,假(黄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蜀书 黄忠传》
裨将军不高不低,算不上显职,不过对于曹魏降将而言,大抵是必经之路。
按《魏书》记载,张辽(吕布旧将)、于禁(鲍信旧将)、徐晃(杨奉旧将)等人,降曹后均出任过裨将军。
(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魏书 张辽传》
太祖授(徐)晃兵,使击卷、原武贼,破之,拜裨将军。--《魏书 徐晃传》
太祖复使(于)禁别将屯原武,击(袁)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魏书 于禁传》
裨将军这个职务,可以视作曹操对降将的历练,以作储备干部之用。从这一点看,黄忠彼时的年龄应该尚未老迈。
关羽与黄忠的关系
在演义小说中,关羽南征长沙,与黄忠英雄相惜,结为莫逆之交。实际按照官修史料记载,关羽与黄忠的关系相当紧张,与文学作品的描述大相径庭。
刘备“南徇四郡”时(209),关羽遥领襄阳太守,先驻防于江北,之后进驻江陵县,并未参与南下活动。因此,关羽与黄忠也便不可能有深入往来。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蜀书 关羽传》
(刘备)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刘)备自住潺陵。--《献帝春秋》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刘备敕封黄忠为后将军(重号将军)时,诸葛亮会说:“马张在近,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
诸葛亮说先主曰:“(黄)忠之名望,素非关(羽)、马(超)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超)、张(飞)在近,亲见其功(阵斩夏侯渊),尚可喻指;关(羽)遥闻之,恐必不悦。”--《蜀书 黄忠传》
这是因为关羽与黄忠根本就不熟,所以才会“遥闻之,必不悦”。
黄忠受封后将军时(219),关羽的反应相当激烈。他不仅公开宣称“不与老兵同列”,甚至以此为由,拒绝接受刘备赐予的官爵。
(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蜀书 费诗传》
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其实关羽口中的“老兵”,一语双关,不仅指代黄忠,也隐喻刘备。
刘备的绰号是“老革”,直译即老兵。裴松之认为“古者以革为兵,老革,犹言老兵也”。
(彭)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蜀书 彭羕传》
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彭)羕骂(刘)备为老革,犹言老兵也。--裴松之
注:学者方诗铭,也认为关羽骂黄忠的行为,是针对刘备。见《刘备与关羽》一文。
刘备的使者费诗听懂了弦外之音,威胁关羽“如不受拜,恐有后悔”。关羽也察觉自己失言,俯首受封。
(费)诗谓(关)羽曰:“……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蜀书 费诗传》
其实严格意义上看,关羽称黄忠为“老兵”,并不符合逻辑,因为彼时(219)的关羽,也已经年近六旬。
同时,所谓的“不与同列”也不符合逻辑。
刘备入川时(211-214),黄忠因军功受封“讨虏将军”;而当时的关羽是“荡寇将军”,张飞是“征虏将军”,三人的官职都是杂号将军,秩阶都是二千石;而且从将军号的前缀(荡寇、讨虏、征虏)来看,并无本质区别。
(刘备)还攻刘璋,(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蜀书 黄忠传》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蜀书 关羽传》
先主既定江南,以(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蜀书 张飞传》
换言之,关羽很早(214)便已经“与老兵同列”了。他之前对此并无异议,却在受封前将军时(219)突然发难,叫嚣“不肯与老兵同列”。可知关羽的微词,意有所指,并非完全针对黄忠,也在侧面表达对刘备的不满。
黄忠的年龄问题
黄忠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史有明载。但黄忠的生年,则不见记载。因此想要确定黄忠的年龄范围,便需要求之于旁证。
首先看黄忠的活跃时间。
通过前文论述,可知黄忠出镇长沙,不会早于建安元年(200)。以彼时其“中郎将”的身份看,他应该不会超过四十,实际年龄可能更小。
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蜀书 黄忠传》
中郎将在东汉属于显职;不过自董卓上洛,天下大乱(189)之后,中郎将的数量便日渐猥滥。举例而论,扶风亭长王忠率领关中饥民投奔曹操,就被授予中郎将,该职位的贬值趋势一目了然。
三辅乱,(王)忠饥乏啖人,随辈南向武关……聚众千余人以归(曹)公。拜(王)忠中郎将。--《魏略》
尤其考虑到黄忠的中郎将还是刘表擅署的伪职,官方效力更低,适用范围更广。
以同时代人物为例,可以窥见“军阀擅署的中郎将”的年龄范围。
周瑜的中郎将是孙策擅署,受封时年仅二十四岁。李典的中郎将是曹操以汉廷名义授予,具备官方效力,但以李典卒年(三十六)推测,他出任中郎将时,尚不满二十岁。
是岁,建安三年也。(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吴书 周瑜传》
(李)整卒,(李)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魏书 李典传》
由此可知,黄忠从受封中郎将(200)到去世(220),至多只有二十年。以彼时的社会环境考量,黄忠的卒年应该在五十上下,绝不会超过六十。
尤其考虑到黄忠“陷阵先登,勇冠三军”,多次参与冲锋任务,他的年龄便更不可能老迈。
(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蜀书 黄忠传》
黄忠先登陷陈,勇冠三军
以清代为例,将军、副将这类高阶武职,法定退休年龄在六十岁;但千总、把总等低阶武职,退休年龄则被限制在四十五岁。
理由很简单,年老的基层军官,在冷兵器时代无力负担起冲锋陷阵的任务。夏侯渊不肯服老,结果遭到黄忠阵斩,便是这个道理。
同时,黄忠的子嗣情况,也可以侧面佐证他的年龄范围。
按《黄忠传》记载,黄忠有一子黄叙,早殁,遂绝嗣。
(黄忠)子(黄)叙,早没,无后。--《蜀书 黄忠传》
从“黄叙早殁”且无仕宦履历的记载看,黄叙无疑死在黄忠之前。同时黄叙“无后”,说明黄叙的死亡时间较早,很有可能未成年或者刚刚成年。
在宗法专制社会中,人们以“无子”为不孝;如果自己生不出儿子,便会过继宗族子弟为嗣。比如曹腾、钟会、司马师等人,均过继同宗子弟。
(钟)会兄子(钟)邕,随会与俱死,(钟)会所养兄子(钟)毅及(钟)峻、(钟)辿等下狱,当伏诛。--《魏书 钟会传》
齐献王(司马)攸,字大猷……景帝(指司马师)无子,命(司马)攸为嗣。--《晋书 齐献王传》
诸葛亮也曾因为无子(诸葛瞻是老来子),过继侄子诸葛乔为嗣子。
初,(诸葛)亮未有子,求(诸葛)乔为嗣。--《蜀书 诸葛亮传》
黄忠以后将军的尊贵地位,居然落了个绝嗣的下场。这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黄忠的寿命不长,在黄叙早殁之后,没有再生下儿子,甚至可能也没有女儿。
如果黄忠有女儿,也可以立嗣。比如西晋权臣贾充,便立外孙韩谧为嗣,改名贾谧。
(贾)谧字长深。母贾午,(贾)充少女也。父韩寿,字德真,南阳堵阳人……(韩谧)既为(贾)充嗣,继佐命之后。--《晋书 贾谧传》
洪武雄在《蜀汉人士仕宦表》中辑录了三百余蜀汉人士的相关信息,其中南阳黄氏,仅有黄忠一人。考虑到黄氏为荆州大族(见前文),这无疑说明,黄忠在“委质”刘备之后,其实是孤身入蜀。
先主南定诸郡,(黄)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蜀书 黄忠传》
这也很好理解,南阳在江北,属于曹魏辖区;身在江南的黄忠,身边不可能有宗族亲属。因此他入蜀之后,也无法过继同宗子弟为嗣。
当然,“黄忠绝嗣”反映的主要问题,还是他的年龄有限,因此才会导致子嗣不旺。如果他真的如演义所言般老迈,是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小结
黄忠是汉末名将,屡建殊勋,可惜年寿不永。
历史上的黄忠在定军山之战翌年(220)即死去,但罗贯中用生花妙笔,替黄忠又杜撰了许多戏码,并让他在伐吴之役(221-222)中大放异彩,寄托了小说家们的美好愿景。
虽然黄忠的真实年龄,未必如演义所言般老迈;不过其文学形象,确实彰显了“老当益壮”的精神追求。
黄忠摧峰登难,立功立事
通过对官修史料的剖析,可以发现黄忠的真实形象与文学形象相去甚远,甚至连“老兵”隐喻的年龄问题,也未必可信。不过黄忠“老而弥坚”的艺术形象,却依然赋予了这个角色无穷魅力。
蜀汉景耀三年(260),即黄忠死后四十年,他被追谥为刚侯。
(黄忠)明年卒,追谥刚侯。--《蜀书 黄忠传》
按谥法,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可见在蜀汉官方看来,黄忠属于“强挚壮猛”的军功代表。用《辅臣赞》作者杨戏的话说,黄忠是“摧峰登难,立功立事”的国之干城。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蜀书 卷六》赞语
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季汉辅臣赞》
值得注意的是,在追谥功臣活动中,蜀汉官方将黄忠与关羽、张飞、马超、庞统等人同列,并驾齐驱。
(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蜀书 后主传》
关羽生前非议黄忠,乃至不肯“与老兵同列”,身殁之后,却最终不免与老兵同列。可见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也可以视作历史的黑色幽默。
-
2025-01-23 13:07:21
-
2025-01-23 13:06:50
-
2025-01-23 13:05:31
-
2025-01-23 12:56:33
-
2025-01-23 12: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