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大学地址在哪里(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位于二郎山下、大渡河畔、泸定桥头、康定情歌故里。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康巴、面向四川,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聚焦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应用转型促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当前,学校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科学知识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教育基地。
党建引领 铸牢思想根基
确保育人方向不偏
四川民族学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地方办学治校,着力为地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党员先锋示范引领,创建样板支部、党员名师工作室、优秀党建品牌、优秀支部工作法等,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样板支部、全国推普先进集体、国家级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全国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学校把铸牢思想根基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以特色党团日主题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为内核,积极引导师生自信自立,树立家国情怀。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甘孜红色资源库,学校组织成立“马克思主义读书小组”,设立红旗书架,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开办“师生读书分享会”“青年学术沙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示范培训”,举办红色素描展、康巴女儿节、同心同向书画展,承办省级大学生三笔字书写能力大赛、四史讲述大赛等活动;党委书记亲自讲授专题思政课,开设“书记聊天室”,持续建强育人铸魂主阵地。
转型赋能 铆足内生动力
确保育人过程更实
立足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学校不断优化顶层设计,破除应用转型发展的壁垒,结合国家、省、州战略部署,以新农科、新商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突破,不断优化学科体系,持续增强应用转型内生动力。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商科实验教学中心、融媒体实践教学中心、理工实验教学中心等学科实践创新平台。在28个一流专业及应用型示范专业基础上,建设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新增6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7门,立项培育各类精品思政育人项目43项。近三年,师生围绕学科教学、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获省级以上荣誉达700余人次。2022年,在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校团委被评为“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孜心向党——红色电商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团队”被评为“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办学治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以文化人,以生动艺术实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厚实办学治校的民族底色。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四川涉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推动以展现民族地区风采的精品文艺创作,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历史、艺术和红色革命遗存以歌舞、声乐的形势搬上展演的舞台,创作了《印象唐卡》《格玛拉》《绽放的雪莲花》等一大批优秀的文艺精品,在国家级、省级展演平台上取得了良好反响。
内涵提质 勇担时代使命
确保育人质量过硬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学校立足区域优势,持续凝特色、强内涵、明方向,建设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州级科研平台4个,州级科普基地4个,州校共建研究中心1个,校级特色研究中心(所)28个。先后投入近1000万元建成康巴文献馆和藏文古籍文献馆,鼓励师生围绕康巴历史、红色资源、民居、服饰、语言、古籍、医药、艺术等开展科学研究,举办研讨会10期,会聚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构建起研究康巴文化的前沿学术中心。聚焦农牧产业发展,投入1400余万元建成横断山区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培育科研实验中心,为地方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校地联动,与甘孜州共建长江黄河上游(甘孜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搭建“一站三平台”(专家工作站、科学研究平台、科技推广平台和科技人才培养平台),主动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为地方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学校积极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平台,全力以赴推动生态与环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生态学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期为川西北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涵养中华水塔作出更多有益贡献。
四川民族学院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守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十四五”规划目标,务实开拓、行稳致远、勇毅前行,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而笃行不怠,以奋进之笔书写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鼎兴之路。
-
2025-01-23 07:03:33
-
2025-01-23 06:57:04
-
2025-01-23 06:53:06
-
2025-01-23 06:50:04
-
2025-01-23 06:4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