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代表作品有哪些(著作等身的雨果)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4 09:51:45    

雨果,全名:维克多·雨果,国籍:法国,主要成就: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等。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


意气风发少年时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雨果儿时便随父亲在西班牙驻军。他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一直在写作方面。他将自己的文学造诣归功于自己的母亲,她思想的开明和知识的广博在当时法国是很少见的。1809年,雨果就读于圣雅克街的一所学校,接受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启蒙。

阿兰·德科讲述了雨果第一天上学的情形:“坐在一张课桌旁,拉里维埃走到他旁边把字母指给他看。小雨果打断老师的话,在打开的课本里指出拉里维埃正在拼读的那页,大家才知道雨果已经识字。”然后,雨果又很快学会了拼写和写字。第一学期尚未结束,拉里维埃就让维克多听写出全篇的《新约全书》,维克多只犯了一个拼写错误。当时雨果仅7岁。

中学时代,雨果则是个“诗歌迷”。在他的书桌抽屉里,藏着一大摞写满诗歌的笔记本。他视这些笔记本为宝贝,每当离开教室的时候,总要给抽屉上好锁,唯恐笔记本会“不翼而飞”。有一次,他忘记了上锁,笔记本不幸被没收,他为了要拿回它们,甚至不惜跟校长顶撞。雨果在20岁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颂诗集》。

《巴黎圣母院》问世

雨果在一次造访巴黎圣母院时,偶然发现圣母院两座塔楼之一的一个暗角上,有人用手在墙上刻了两个大写的希腊字母“命运”。这两个字顿时使雨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引起了他深沉的思考:是谁会在这样的地方刻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里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悲哀和不幸?

于是,始终处于激动之中的雨果便根据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主旨,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展开了大胆想象,终于为世人塑造出美丽热情且心地善良、纯洁可爱的吉卜赛少女埃丝梅拉达,面容丑陋但心灵高洁、敢跟邪恶与阴谋作斗争的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以及看似一表人才实际上却被淫欲控制、卑鄙无耻的副主教克洛德·富洛娄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样一些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雨果充分揭示了欧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并在其中寄寓了自己对理想与正义的不懈追求,从而使《巴黎圣母院》成为道义与良知的象征,成为纯洁与善良的所在,成为信仰与追求的寄托,成为对“恶”的鞭挞和对“美”的讴歌的形象化见证。

流亡岁月铸辉煌

1830年7月,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了。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革命者,并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

“七月革命”之后,法国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为首的大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断对雨果进行拉拢,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雨果创作中的斗争热情减弱了,1843年,他写了一个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惨遭失败。雨果为此沉默了将近10年没有写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举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国。刚开始雨果对革命并不理解,但当大资产阶级阴谋消灭共和国时,雨果却成了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组织的反政变起义。后来路易·波拿巴上台实行恐怖政策,对反抗者无情镇压。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国外。

在流亡期间,雨果一直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讽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这时期,他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和《笑面人》等。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全面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为此,这部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到了20世纪,它又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坚持人道主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这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两门大炮,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能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也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人道主义立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后,义正词严地写道:“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现在它又天真得仿佛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将圆明园辉煌的掠夺物拿出来展览。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责,把这些财富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1885年5月22日,雨果在巴黎与世长辞。雨果一生著作等身,他死后法国举国致哀,被安葬在“先贤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