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理赔金成了“唐僧肉”,别再放任“作妖”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9:05: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王学钧

近日,央视记者起底维修骗保利益链,浙江宁波张女士的遭遇引发关注。

张女士的车在小区内被撞,对方负全责,维修费用由全责方投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赔付。保险公司定损之后,受损车辆送往修理厂维修。维修后的车子不仅大灯、门子、引擎盖等都是拆车旧件,还新增了多处刮痕。在她的要求下,车子被返修了一次,但问题仍没彻底解决。无奈之下,她提起诉讼,法院判修理厂返还她1.5万元修理费。考虑到1.5万元不足以把车辆修好,她又投诉到当地交通部门。经调解,她的车子被拆回到维修之前的状态,保险公司重新为车辆定损并委托给一家4S店进行维修。最终,总算把车子修好了。

一次普通的车险理赔,竟演变成了一场耗时费力的维权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车险理赔更像是一场维修骗保闹剧。在这场闹剧中,本该用于修车的理赔资金沦为了一块多方分食的“唐僧肉”。

在总共28500元的理赔金额中,代理人拿走了12000元的返点,其余的被三家修理厂瓜分。这三家修理厂有着明确的分工:一家有定损权限,负责出面为受损车辆定损;一家有维修能力且收费较低,负责维修受损车辆;一家是只有一个人的“空壳”,虽既没有定损权限又没有维修资质和维修能力,但作为个体工商户享受更低的税率,负责开发票。无论是出面定损,还是开发票,都不是白忙活,都要从理赔金额中拿走一部分。考虑到修车的那家还要赚钱,肯定不会把剩余金额全都用来修车,最终用于修车的钱能有理赔金额的一半就不错了。

这样一来,受损车辆的维修质量就很难保障了。在有些修理厂那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会成为一种常态。这种“资金流、服务流、票据流”三流分离的操作,使得保险修车费彻底脱离维修实质,沦为纯粹的金融套利工具。

无论如何,不能再让这种把戏继续玩下去了。

保险公司应强化自身管理。对车险业务实施更精准的管控,谨防定损虚高、费用核定失准,谨防保险资金违规流动;对公司员工和相关维修企业实施更严格的管控,谨防有人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弄虚作假,谨防不合格修理厂蒙混过关。

监管部门应盯得更紧一些。强化资金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将理赔资金直接支付至具备资质的维修企业账户,严禁通过“中间商”转账套利;增强监管的穿透力,利用大数据比对、异常工单预警、线下复勘核查等手段,实现车险理赔过程实施全链条跟踪,突破保险公司与修理厂间的信息黑箱,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纠错。

经过这样的努力,宁波张女士这样的理赔车主应该就会少多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