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 青岛基本实现都市圈1小时联通、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9:01:00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8日讯 4月8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方案(2025-2035年)》(以下简称《建设方案》)相关情况。

《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引领工程、组织保障等方面内容。

明确目标要求。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为总目标,推动青岛交通现代化水平走在山东乃至全国前列。到2027年,初步建成开放互联、便捷顺畅、智慧创新、绿色生态、安全可靠、治理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标杆。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高品质出行交通圈,基本实现青岛都市圈1小时联通、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构建高效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基础设施质量、运输服务、智慧绿色、安全治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交通强国全国标杆。

构建“369”建设体系。打造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新质生产力发展、转型升级“三大样板”,推进先行区建设“六大任务”,实施“九大工程”,建立重点项目库。

一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先行区。实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建设等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和世界一流港口,建成全球航空资源配置战略节点,路网规模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

二是创建宜居幸福的现代公交都市先行区。实施国际水准公交都市建设工程,构建合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推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到2035年,全面提升青岛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服务品质和保障能力,进一步确立公共交通在青岛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美好公交出行需要,建成国内一流的公交都市。

三是构建现代高效物流体系先行区。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青岛国际枢纽港建设等工程。到2035年,基本建成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更好服务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打造东西主轴贯通、陆海双向辐射的枢纽联动开放平台,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

四是打造交通智慧引领和科技创新先行区。实施干线路网标杆建设、“四好农村路”青岛样板建设等工程。以场景牵引推动数字技术与交通的融合,积极打造交通产业新引擎,构筑多源开放的智慧交通新生态格局。到2035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的现代化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农村公路设施、技术、管理、服务达到全国一流。

五是发展集约生态低碳绿色交通先行区。实施交通跨界融合发展工程,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推广应用,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交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2035年,交通与产业、新能源、低空经济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低碳、零碳港区等设施规模全国领先,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经验”。

六是构建安全韧性和协同高效交通先行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构建分层次的交通应急预案体系。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高效的交通规范化治理体系。

组织保障。要充分发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工作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和责任落实。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综合交通建设与国土空间、产业布局、生态环境等政策措施、规划一体衔接。要发挥专项债等政府性资金和“航链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运用市场化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重大交通项目顺利落地。要注重舆论宣传、经验推广和典型引领,积极争取国家、省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改革试点等方面给予支持。

闪电新闻记者 臧一文 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