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谁提议的(他是禁放烟花的倡导者,5年提案被采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5 17:47:16    

每逢节假日或重要日子,到处都会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尤其是过年。

但一则“烟花禁令”的发布使得这一文化传统逐渐沦为过去式。

这一禁令的倡导者足足提议了五年,才使得全国全面禁烟。

那么,这位“烟花禁令”的倡导者他究竟出于什么目的?

烟花禁令

新年钟声的敲响总是伴随着烟花爆竹的热闹声。

五彩斑斓的烟花装点了星空,也装点了家家户户中国人的梦。

爆竹轰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响声里夹杂着小孩子们的欢笑声。

当绚烂的烟花点亮夜空,响亮的爆竹击破黑暗的时候,无数中国人都知晓,新年到了!

可直到2015年,一切都不一样了。那一年的新年格外的寂静,抬头望天看不见烟花绽放,低头看地听不见爆竹爆响。

那一年,中国的许多城市好像睡着了。

2015年国务院发布长文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北上广深城市首当其冲积极响应。

这一法案的提出离不开一位人物--杨凯生。

杨凯生本是前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从事金融行业服务。

他博士毕业从事工艺生产专业,后进入工商银行,从一名小业务员做起,做到了大银行行长后,又转向环境保护治理行业。

但杨凯生并不是提出“烟花禁令”的第一人,在他之前还有一位大人物--张玄武。

如果说杨凯生是半路出家从事环境保护行业,那张学武就是根正苗红的环境保护专家。

1988年张玄武首次在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当时的中国年味儿正浓,中国人正在烟花爆竹的热闹声中开心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春节。

因此,此时的人大并没有采纳张玄武的建言,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势必造成民众反对。

张玄武在前,杨凯生在后。2010年-2015年长达5年的时间段中,杨凯生一次又一次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烟花禁令”。

“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基,保护环境比年味儿更重要”

“我们类比中国与欧美的环境质量,发现欧美地区并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他们的空气质量也明显好于中国”

杨凯生在人大会上积极地坚持着张学武的建言,一遍又一遍地坚持“烟花禁令”,提建议四次,不予采纳四次。

杨凯生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地更新自身的建言,终于在第五年,他的“烟花禁令”被采纳了。

“烟花禁令”符合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战略方针的需要,他的研究成果正与国家战略相符合。

除了将中国与欧美地区的环境质量相比较之外,杨凯生的研究成果还表明烟花爆竹爆炸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二氧化碳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本身就是致癌气体,这些气体都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烟花爆竹燃放后还会产生重金属物质如铅、汞等,这些重金属元素会混着空气。

被风吹到小广场,街道,学校等地区,很可能被老人、孩子等弱势群体吸入,危害生命健康。

不仅如此这些物质在烟花爆竹燃放后会随着雨水流入小河,水库,田地等地方。

影响水质和土壤的PH值,从而进一步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

并且烟花爆竹储藏、运输容易发生火灾,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杨凯生的研究成果说服了人大,2015年“烟花禁令”开始执行,首先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开始试点执行。

而后进一步深入中西部的城市,乡村,由沿海至内陆,由城市至乡村,“烟花禁令”面向全国展开。

2015年之后的几年里,中国人过上了“保护环境”的新年。

夜空中没有绚烂的烟花,耳边也没有鞭炮轰鸣。中国的春节“文明”起来了,可年味儿也少了。

不止春节,还有元宵,清明,婚丧嫁娶等喜丧场合,需要放鞭炮放烟花烘托气氛的场合,都没了往日的热闹,大家都安静了下来。

“烟花禁令”执行后,年没有了年味儿,节日也没有了节日味儿,人民群众都在为了“保护环境”而退步,可“燃放烟花爆竹”不是中国文化传统吗?

烟花爆竹的由来

中国使用烟花爆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其形巨大无比,貌丑,尖嘴獠牙。

每当冬春交接之际,便会出现在村子附近,踩踏粮食作物,袭击村民,村民纷纷恐愕不已,避之不及。

当时的部落首领中有一位叫“年”的,他细心地发现火把燃烧后产生的噼里啪啦声让“年”不敢靠近。

为了验证他这一发现,年将潮湿的竹子筒扔进火堆里,潮湿的竹筒由于受热不均匀会发生爆裂,产生噼里啪啦地响声。

没想到,夕兽听到噼里啪啦声后果然不敢靠近。于是每到冬春交界之际,人们纷纷将湿竹筒扔进火堆里,以驱赶夕兽。

为了纪念年的功绩,人们将冬春交界的这一晚称之为“除夕”,将除夕前后几天称之为“过年”。

在过年的这几天里,家家户户放爆竹,寓意扫除旧年中的邪气,晦气,干干净净地迎来新的一年。

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药圣”孙思邈便在其著作《丹经》中记录了“火药”的存在。

然后一直到隋唐时期,有人在火药中加入镁、铅、铜等元素。

使得火药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五彩斑斓焰火,最早的烟花也从此形成。

当时的烟花也成为了深受唐代长安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

等到宋朝的时候,烟花进一步发展,各种烟花类型百花齐放。

“盆景烟花”、“架子烟花”深受民间群众的喜爱。

此时的烟花更大,视觉效果更震撼,宋代词人著名词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便是描述的东京城内烟花绽放的情景。

以上便是烟花的部分演变发展史,爆竹的产生与发展与烟花大致类似。

唐代时有“爆竿”的说法,指的是将长长一截的小竹竿,一节一节地点燃、燃烧,随着燃烧路径的向上。

竹竿会持续地发出爆裂声,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这便是最早的“爆竹”。

后来有古代炼丹家将硫磺粉、木炭等加入竹筒里炼丹,发现爆炸声音更大更具冲击力。

于是便阴差阳错地进一步推动了火药在爆竹中的使用。

北宋时期,东京城内已经出现了由纸包裹火药的的爆竹了,当时人民将其称之为“爆仗”。

至此,爆竹无论从形态或者是名称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一直延续到现代。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十四世纪,中国已是元明时期时,烟花爆竹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那时的欧洲才知道有火药的存在。

火药的发现与使用,中国比欧洲至少早几百年。

但是,现代我们使用的烟花、爆竹等在明清时期被称为“西洋焰火”,原因是当时的明清官员认为这是由西方引入的。

由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冶金产业的发展,对火药的使用更加成熟,所以制作出的烟花、爆竹更加接近现代的形态。

但即使如此,作为中国人我们也应该深深铭记,烟花爆竹最早起于中国,是属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烟花爆竹的出现娱乐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营造喜庆的氛围,是传统中国人过年过节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不仅如此,烟花爆竹还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当中,产生了强光弹、烟雾弹、照明弹等许多类型的军事武器。

用于战场上逃脱,用于海上照明为船只指示方向等等。

此外,烟花爆竹还纷纷应用于影视剧制作中。烟雾弹加上有颜色的烟剂,便是营造影视剧氛围的利器。

因此,烟花爆竹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娱乐活动,军事活动,影视剧等多个方面。

基于此,再回看“烟花禁令”,杨凯生的建言未免有些过于激进。烟花爆竹污染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那应用于军事和影视等多个领域的烟花爆竹也要禁止吗?这显然不合常理。

“禁”与“放”的角逐

三年疫情过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有“年味儿”的春节来缓解疫情期间的精神压力。

一些“反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质疑禁止烟花爆竹对环境保护作用”的言论此起彼伏。


烟花爆竹的“禁”与“放”的角逐实际上是人民群众心声与环境保护直接的角逐。

是传统文化保护与新时代文明城市之间的角逐。

烟花爆竹给新年装点了不一样的色彩,喜庆、欢乐、祥和向来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节日氛围。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的节日文化,节日氛围突然消失了,心理难免失落。

节假日调休使加班时间增多,人民群众本就精疲力竭。

一年到头想借着春节,放点“烟花爆竹”驱散一年的厄运与疲惫,又不被允许。

节假日没有了,年味儿也没有了,从心理上而言总归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著名“偷国”韩国一次又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恬不知耻地声称那是韩国的文化。

偷完端午偷春节,偷完传统服饰偷武术,一旦中国的“烟花爆竹”禁止燃放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说不定就变成韩国的传统文化了。

所以,不管从文化传承还是人民群众的心理而言,反对“烟花禁令”是可以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烟花爆竹燃放确实存在其负面影响。

除了污染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加重温室效应。

易发生火灾等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外,对人民群众的社会日常生活也有不利作用。

烟花爆竹的质量难以完全监控,劣质,不合格的烟花爆竹流入日常容易危及使用者安全,可能发生炸伤等安全事故。

另外,烟花爆竹燃放也是一种噪声污染

无论是烟花的爆炸声,或是爆竹轰鸣,其响声都是巨大的。

不利于病人休息,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对于有心脏病的病人而言,猝不及防的一声爆炸声可能对其有生命危险。

并且大量烟花爆竹燃放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燃放后产生的垃圾纸屑难以清理,加重环卫工人工作负担。

因此,燃放烟花爆竹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群众需要燃放烟花爆竹作为娱乐活动娱乐身心,另一方面,燃放烟花爆竹对生态环境和群众社会生活又产生负担。

对此,人民日报对群众的心声积极回应,在人民娱乐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

根据人民日报的建议,燃放烟花爆竹不应该一刀切,而应该分区域、分时间、分情况实行。

国家发布政策,各地政府积极响应。

陕西、甘肃、山东等省份规定“指定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

辽宁规定除限定区域之外,其他区域燃放烟花爆竹不限制时间。

广东珠海直接废除了先前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管理条例,“烟花禁令”出现松动。

但另一方面,国家在对“烟花爆竹”的范围做出进一步规定,扩大了管理范围。

“烟花禁令”发布以后,大型的烟花爆竹被禁止售卖和燃放,但小型的,深受年轻人、儿童喜爱的“仙女棒”、“摔炮”等“冷烟花”逐渐火爆。

在新的政策内容中,这些小型“冷烟花”也被列为“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内,接受政府和人民的管理监督。

政策放开了但是也管严了。

政府正在烟花爆竹燃放和人民心声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群众放心,群众满意

“烟花禁令”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式,烟花爆竹该管,但也不能一刀切。

对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光靠烟花爆竹的禁止燃放,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化石能源的使用等哪一样不危害环境。

但不能因为汽车排放尾气就不允许开私家车上路了,不能因为工业会排放废水就不发展工业了。

同样的,不能因为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就不允许燃放了。

燃放烟花爆竹,传承中国文化传统是人民群众的心声,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忽视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同样的,不能因为它是文化传统就放任不管,任凭群众自由燃放,毕竟空气污染、安全隐患同样不可小觑。

结语

寻找“烟花爆竹的燃放”和“文化传统、人民心声”之间的平衡点是政府的职责。

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推行不同的政策是政府的任务。

政策应随时代而变,政策应随人民心声而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