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博物院
古朴宁静
树木青葱
在厦门大学附近的五老峰下
有一座用洁白花岗石砌成的宫殿式大楼
它就是华侨博物院
被誉为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
华侨博物院位于思明区厦港街道思明南路493号,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56年倡导创办,1959年落成开放。它是我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
走进院内,一眼望见的
是刻着“勿忘故国”的大石头
文字传情,表达了
华人华侨对于祖国的的思念
馆舍是一座富有
浓郁中国民族风格的
重檐式宫殿建筑
楼身由洁白花岗岩砌成
屋檐以翠绿琉璃瓦铺饰
斗拱玲珑,飞檐凌空
古色古香,雄伟壮观
殷殷桑梓情,拳拳爱国心
华侨博物院坐落在厦门市蜂巢山西侧,院址是陈嘉庚在1956年初亲自选定的。这里原是一片基督教徒的墓地(俗称“番仔墓”)。那时候,陈嘉庚每周都从集美来厦门大学巡视建设工地,每次往返都要经过“番仔墓”。
有一次,时任厦门大学建筑部主任的陈永定随同陈嘉庚乘汽车从厦大到市区,路过这里时,陈嘉庚忽然叫司机停车。他下车走到墓地里的一棵大榕树下,认真察看了好久,然后对陈永定说:“这个地方很好,宽阔又安静,交通也方便。”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神情。后来决定筹建华侨博物院时,陈永定才恍然大悟,原来陈嘉庚很早就在物色院址了。
华侨博物院开幕典礼留影
“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
1956年9月,陈嘉庚亲自撰写了《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对创办华侨博物院的目的、意义、定名和规模等,做了详细的阐述。
陈嘉庚的倡议立即得到厦门市人民政府和国内外华侨的支持。他带头认捐10万元,海外华侨华人和归国华侨知名人士也积极响应,纷纷捐资,不久就募得37万多元,并于同年动工兴建大楼。
陈嘉庚先生对华侨博物院的筹建过程亲自指导设计,巡视督办,事无巨细,大到总体规划、建筑风格,细到选材用料、规格尺度、台阶式样,甚至陈列橱柜的样式。
在华侨博物院修建期间,陈嘉庚已是83岁高龄,他每星期都要从集美来工地巡视,对每项工作都一一加以指导,考虑得十分具体、周到。
院内各馆的陈列品绝大部分是陈老先生亲自征集、收购的,多达七八千件。其中铜器、陶瓷器、书画等,是陈老先生在庄明理、张楚琨二位同志协助下,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征集、搜购来的,里面有不少珍品;而东南亚各国的文物、实物及动物标本是陈老致函南洋各地的侨团、爱国侨胞以及厦大、集美校友会征集的。
1959年5月14日,华侨博物院举行隆重的开幕典礼。陈嘉庚先生亲临剪彩并举行茶话会,他在会上重申了创办华侨博物院的目的和筹建的过程,并介绍陈列概况。
华侨博物院的建成
不仅是为后人留下了
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更重要的是它在
祖国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之间
架起一座互相联系的桥梁
成为海外侨胞与祖国连接的纽带
和思乡情感的寄托之地
绿叶对根的情意
如今,华侨博物院
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现有《华侨华人》、
《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
三个基本陈列
常年对外免费开放
馆藏文物6000多件,包括历代青铜器、陶瓷器、古钱币、古字画、古代雕刻工艺品、外国陶瓷玻璃器皿,以及一批珍贵的侨史文物和鸟类、兽类、鱼类、矿物标本等,其中陶瓷器有9件国家一级文物,有14件字画收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另有3000多件侨史文物、实物和大量侨史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
走进展厅
仿似“登上”一艘远洋的大船
在一件件文物、仿真情景、复原场景中
我们跟随着
华人华侨的足迹前行
“出国风云”“华社春秋”
“共御外侮”“赤子丹心”
……
一个个篇章
诉说着华侨华人背后的感人事迹
他们远离故土
却依旧心系桑梓
秉持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
凭借坚忍和智慧
尽心竭力奉献故土
助力祖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走到《华侨华人》陈列的尾厅
错综盘绕的树根
在星空与月光的交相辉映下
更加瞩目
钢琴声缓缓流淌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歌声见证
那是
华人华侨浓浓的家国情
那是
“绿叶对根的情意”
传承精神 不负使命
60多年来
华侨博物院接待了
无数海内外观众
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2025-01-25 03:30:49
-
2025-01-25 03:26:53
-
2025-01-25 03:16:23
-
2025-01-25 03:06:19
-
2025-01-25 02: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