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层面无人可用?佟健称花滑俱乐部要承担起后备人才培养责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4:08:00    

新京报讯(记者孙海光)3月底结束的花样滑冰世锦赛也是2026年米兰冬奥会资格赛,中国队依靠戴大卫拿下一个男单参赛席位。相比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中国花滑在米兰周期陷入困境。4月13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花滑世界冠军佟健表示,这些年练习花滑的人多了,但竞技层面反而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社会化俱乐部为此要更多担负起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

北京站等级测试吸引了3092人次报名。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摄

2025年度第一次花样滑冰国家等级测试(北京站)4月13日晚在通州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结束。昨天一早,佟健就出现在冰场,他创办的翼翔冰雪国际滑冰俱乐部是本次等级测试的承办单位,俱乐部也有多名运动员参加测试。

花样滑冰国家等级测试是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持制定的水平测试考试,旨在普及花样滑冰运动,提升花样滑冰水平,培养更多后备人才。等级测试适用于各级运动队、体育学校、社会俱乐部以及个人滑冰爱好者。通过这项测试后,选手可以获得国内正式比赛资格。

按照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安排,第一站等级测试共有北京、无锡、哈尔滨、武汉、北京5站。作为本年度第一站等级测试,北京站共吸引了3092人次参与,测试时间从4月4日一直持续到4月13日。对花滑练习者来说,等级测试无异于一次年度大考。

在场边关注了几天测试,佟健说,低级别通过率很高,但高级别通过率有点低。“现在到了八级、九级的人少了,技术没法突破了。”佟健表示,很多俱乐部没有把花滑的舞蹈、体能、冰上训练这三项结合在一起,如果只是单纯让孩子在冰上一次次练,一次次摔,对他们的自信心、耐心、勇气都是很大的挑战。

2015年退役后,佟健和同为世界冠军的妻子庞清成立花滑俱乐部,致力青少年培养。创业十年,佟健说,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些年看着国际上竞技人才不断涌现,他一直在反思,俱乐部培养模式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俱乐部一开始太娱乐化了,没有体系,到了一定层级再往上走,基础薄弱的问题就出现了,显得根基不牢,这‘楼’也就盖不高了。”佟健表示,现在的俱乐部只是个平台,很多教练都是个体意识,没有形成标准化、体系化的服务理念,俱乐部也缺乏详尽有效的教学计划、目标和方案。他以一所优秀的学校为例,靠的并不单单是有几个高级老师,更多是成熟的教学体系。

“现在练习滑冰的人看上去很多,但我们竞技体育人才匮乏。”谈及中国队米兰冬奥周期的困境,佟健说被戳到了痛点。从花滑专业运动员到第一批花滑职业运动员,佟健见证了中国花滑这些年的变化,他说,十多年前花滑注册人数不过几百人,现在练习花滑的人多了,竞技层面反而无人可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俱乐部应该要思考、反思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行业价值,要更多担负起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

前段时间,佟健去俄罗斯考察花滑人才培养体系,并邀请培养出多名奥运冠军的“面姐”埃特里·图特贝里泽来华组织国际大师营,分享训练理念。“这次等级测试后,我们要建立三层网络式的选拔机制。让家长打消疑虑,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踏踏实实带着他们一步步往前走。”佟健说。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