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学科转型记|从坐等“状元”到招生遇冷,经济学突围路在何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6:04:00    

【编者按】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上海何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如何挑大梁、作贡献?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高校如何有的放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超前布局未来学科,在上海,一批高校的“王牌学科”纷纷迈出转型新步伐。

今起本报推出“‘王牌学科’转型记”系列报道,记录沪上高校抢抓机遇、投身改革、找准定位,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积极实践。

从高考招生时的热门高分学科,到在部分省市招生时分数“跳水”,甚至在少数地区出现垫底,这是所有高校经济学科在过去几年中都面临的窘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也不例外。

作为复旦的“王牌学科”之一, 经济学一度很“香”: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连续被评为A+学科,是同类学科中的头雁;在办学历史上,复旦经济学院的蒋学模、张薰华等一批学者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产生过巨大影响;包括知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朱民、魏尚进等在内,也都是复旦经济学院的毕业生。

对比过去、再看现在,现实有些“冷”:过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考的招生分数线名列全校前三,如今在很多地区无法吸引到高分的理科学生。2024年复旦大学转专业结果显示,经济学院转出10名学生,部分是因为数理基础薄弱、不得不转,其余的则是选择转到更“热门”的数学、微电子等专业。而在过去,经济学类的专业,在全校转专业中的人数一向是“净流入”。

在经历了招生降温之后,深层次的问题等待着复旦经济学院给出新的答案:在科技热叠加经济增速换挡的当下,经济学将如何直面学科转型的挑战,实现升级焕新?

引入“外援”,内部学科壁垒逐一破除

盘点大学学科专业的冷热切换,国际贸易专业是很典型的“样本”。这个曾经可以用来吸引各地高考“状元”的热门专业,如今已上了一些坊间流传的志愿填报攻略的“避雷”榜单……且不论这些榜单有多少参考价值可言,但国贸专业的转型是必然的。

在复旦经济学院,改革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会有职业的消亡和兴替,大学的学科虽然未必直接与职业对接,但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必然是有客观指征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党委书记李粤江每年都参加学校层面的招生工作,对学科冷暖的感知很直观。

过去几年中,国际贸易的招生和就业确实进入“寒冬”。分析个中原因,当然与外部贸易环境变化有关,但另一方面,这个专业本身是否及时跟上了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呢?学院几次讨论后,做出一个决定:引入“外援”。

很快,经济学院就与大数据学院携手,合作开设“国际贸易与大数据专业”,针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保障大宗资源和交易安全的需求,培养既熟悉大数据技术又了解国际贸易规则的人才。事实上,自从这个新专业开设以来,确实已有一些消息灵通的企业主动前来联系,希望能招收最新培养的毕业生。

国际贸易专业的转型初见成效,也激发了经济学院内另一个专业——财政专业的升级。这个原本“偏文科”的专业在去年也启动了智慧升级,开始尝试智慧财税人才培养。

“不同于财经类专门院校,综合类院校的学科要引入‘外援’相对比较方便。”李粤江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已有10多年历史的数理经济班,也从数学学院、大数据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引入了更多荣誉课程。未来,经济学院还考虑开设数理拔尖班、推出卓越博士培养计划等,培养经济学学术研究人才;通过专硕项目,在依托复旦学科综合优势的基础上,培养多学科背景的经济学人才。

与此同时,学院内部的学科壁垒也正进一步打破。原本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基础课程,如今已全部打通。“其实,经济学科相较管理类而言更基础,未来,我们甚至会考虑所有毕业生只有一个学位:经济学。”李粤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透露,从今年开始,学院还将按照学校的安排,在经济学类专业中实现自由分流,即鼓励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用脚投票”。

拥抱AI4S,寻找更多学科新增长点

谈经济学院的转型,离不开一个大背景:从2023年开始,复旦大学全面推动AI4S(AI for Science,即科学智能)改革。按照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的看法,“高水平基础研究型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应以创新型高校为目标,通过内部体制机制变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激活人才的创新动力。”所以,随着复旦AI4S改革大幕开启,各学科按照其属性不同,也被分为三个不同的圈层:玩转AI的“核心圈“、开始“玩”AI的“进阶圈”以及正在寻找发力点的“培育圈”。经济学院,目前恰好处于培育圈到进阶圈之间。

“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我们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几乎每个在经济学院的教师,都要对照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钊是一位与技术“走”得比较近的青年经济学家。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再根据各类经济数据、识别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因素,据此,他形成的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积极支持。

“这两年,我参加学院青年教师座谈会,听他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各种人工智能新技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感触很深,经济学科与现实关系密切,科技进步不仅会带来经济学研究工具的改变,同样也会给研究内容带来巨大的变化,而“如何找到新的增长点,淘汰落后的方向,是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不少率先“转型”的学者,已感受到技术给经济学研究带来的变化。陈钊的主业是研究产业升级,但在研究无人机产业的过程中他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使得这一产业从原本的消费级的产品制造升级到了工业级、研究级等更高级别的产品,而产业本身也在快速升级。

公共经济学专业教授杜莉引入了人工智能的税务管理研究,在她看来,技术发展,让大量原本无法解析的经济现象能够得以清晰的解释,甚至可以寻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规律。

张军介绍,经济学院目前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学科交叉的政策,包括经费上的支持等,鼓励教师拥抱新技术,积极开展与学校技术类学科的科研与教学合作,并进而推进新学科的形成和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真正“腾笼换鸟”,亟需配套政策支持

转型的步子已经迈开了,但正如老师们所预计的那样:这条路并不好走。比如,需要为一些深层次的难题“求新解”,当然,这些难题,其他高校学科在优化调整中的过程中,也同样会遇到。

就以复旦经济学院近年来实行的双学位为例。其实,不少高校都尝试过,通过设立双学位项目,为原有“老旧”专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甚至“腾笼换鸟”。

但是,在记者采访中,不少高校的相关负责人都谈到,和海外高校双学位完全取决于学生课程修读的情况不同,国内高校的双学位项目,必须是一个组合配一套培养方案,且双学位的组合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因此很难兼顾学生多样性的需求。以哈佛大学为例,非洲研究和非裔美国研究是其最冷门的本科专业,该专业在2024年有5名毕业生,其中有4名毕业生有不同的双学位,包括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等。从这个角度说,如何更科学、灵活地设置双学位项目,激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更加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仍然需要学校以及有关主管部门更多的智慧。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学院内多个学科转型、焕新的需求,原有的师资、课程、人才培养计划,甚至整个人才培养全链条如何同步升级——很明显,这不仅是学科本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也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