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谈创新,总书记的目光为何聚焦文化土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7:40:00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日前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总书记思考的正是这个“源”和“根”。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传承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望向历史的深处,创新文化传承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创新实践和进取精神。

传承里,有汲古润今的文化滋养。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在全球范围引发“西游热”,《哪吒之魔童闹海》近2000个特效镜头演绎出中国式浪漫,春晚舞台上机器人的“赛博秧歌”令人大开眼界……现象级创新的背后,无不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传承里,有历久弥新的创新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探月工程的实施,无数航天人的持续攻关,把“九天揽月”的梦想化为现实;从都江堰滋养出天府之国,到葛洲坝、三峡、白鹤滩等大型水利工程巍然屹立,一部治水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创新史。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改革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今天我们要如何更好求解“钱学森之问”,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文化土壤的滋养。”“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创新人才与创新文化间的密切关系。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近年来,很多高校、科研院所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培育创新文化注入“源头活水”。

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是创新文化的“标配”。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验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团队用掉了1000多个样品,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对此,薛其坤说,“真正的迷宫可能有99条,只有一条是通的话,你必须把不通的路探索到,这也算是科学上的一种贡献。”

创新就要敢闯“无人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如今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既重视成功,更宽容失败,这样的文化让创新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风尚

2024年底,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首次修订,强调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什么?

答案之一就在“培育创新文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创新的社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高素质创新大军。

从航天员接力太空授课,到一批大科学装置向公众敞开大门,再到知识类视频和网络科普火出圈……今天,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4年的15.37%。

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法治引领对社会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截至2024年底,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崇创新、鼓励创新、大胆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正在日益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象。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责编:黄璐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