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策划师杨贺春:摆渡一个个家庭的思念|南方深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5:00    

海葬策划师杨贺春:摆渡一个个家庭的思念

又是一年清明时。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的办公室里,杨贺春正与同事们一起细化逝者海葬的相关安排。

工作12载,38岁的杨贺春像是一名生死摆渡人,在大海上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告别:

一场葬礼中,逝者生前最爱的音乐《卡农》在海上奏响,逝者女儿泪光闪烁,仿佛父亲从未离去;一直向往大海的孩童,被疾病夺去生命,最终,他在大海的怀抱中长眠……

墓园门口的临时工作台前,杨贺春曾于繁忙的工作中度过生日。蛋糕的甜香与周遭的肃穆奇妙交织,让她意识到生与死宛如日夜交替,唯有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窗外云层低垂,杨贺春的思绪飘向即将起航的船只。

那片承载着无数思念的蓝色海域,今年又将会见证怎样的故事,传递怎样的爱与思念?

起航

“船鸣声响起,陪你最后一段路”

第一次与殡葬行业产生交集,是杨贺春还在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时。来自河南的她观察到家乡周口市的殡葬改革现象,并将其作为毕业论文主题。

为什么把许多人避之不及的殡葬现场作为研究对象?

在那时的杨贺春看来,殡葬是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要面对,我没觉得有什么好怕的。”

那次实地调研,让杨贺春对殡葬行业有了初步认识,并了解到广州极具特色的海葬:早在1988年,广州已在全国率先推出骨灰撒海服务。毕业时,她坚定报考了广州市殡葬管理处。

入职几个月,杨贺春迎来了第一次现场流程的体验。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清晨7点多,杨贺春站在码头,引导家属登船。

当所有人都到齐,船只缓缓起航。

这一趟,去程大约3个小时,目标地是一片开阔的海域。

在船上,杨贺春默默留意着家属们的情绪变化:有的对窗出神,有的神色凝重,更多家庭选择围坐在一起,回忆着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

往昔的温暖在船舱中流淌,杨贺春被这一幕触动。“在船上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一家人难得有机会坐下来,一起讲讲逝者的过往,那些故事碎片是家族情感的凝聚。”

她意识到,这趟航程不仅是为了完成一场葬礼,更是一次珍贵的追思之旅。在茫茫大海上,亲情在回忆里得以升华。

随着对海葬工作的深入参与,杨贺春逐渐成为广州骨灰撒海服务变革的推动者与见证者:推动骨灰撒海常态化;参与《广州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办法》修订……

如今的出海航程里,她和团队还贴心地准备了便民包,里面有纸、笔、毛巾和亲情卡片,作为家属们情感倾诉的窗口。

“航程中,许多家属会拿起笔,将平日里难以言说的情感写在卡片上,投入信箱。”杨贺春说,那一刻,整个船舱安静得只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摩挲的声音。

她记得一张卡片上写着:“船鸣声响起,陪你航行最后一段路程。千言万语归为二字:谢谢。”

告别

“循环着小提琴曲,仿佛父亲在身边”

船缓缓驶入开阔海域,海风低吟,淡蓝色的帷幔轻轻摆动。

集中默哀结束,小艇先驶向既定位置,工作人员双手捧着可降解袋,将逝者骨灰缓缓撒入大海。

客船上的家属们手持鲜花,依次来到船头,将手中花瓣一片一片撒向大海。黄白花瓣随风飘落,骨灰与海水相融。

这样的海葬场景,杨贺春已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

杨贺春知道,对一些人来说,当骨灰撒向大海,逝者与生者在这世间的唯一连接似乎“消失”了。

所以,作出海葬的决定并不容易。

“有一名女士为父亲办理骨灰撒海预约业务时情绪激动,她坐在那里,十几分钟,不断回忆着小时候父亲送她上学,在校门口久久等候的场景。”杨贺春选择耐心倾听,给予她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倾诉。

“我知道那一刻,我是她的情感出口,只有倾诉完,才能让她在悲痛中找到一丝释然与平静。”杨贺春说,虽然那名女士觉得,有个墓地至少能每年去看一看,但最终还是尊重了父亲魂归大海的遗愿。

不断提升的服务和理念,让更多人逐渐认可和接受海葬。

2018年之前,广州每年集中一至两周进行骨灰撒海,随着预约申请增加,2019年开始,广州实行线上24小时报名、线下一站式服务。

仅去年,杨贺春就出了11次海,一年服务的家属近5000人。

有一些家属的故事,深深地留在她的记忆里。

有一对夫妇,他们年仅五六岁的孩子,被一场疾病残忍带离了人间。往昔岁月里,每当提及大海,孩子的眼眸就闪烁着憧憬。

尽管心中满是不舍,夫妇俩还是决定为孩子举行海葬,让孩子去到他眷恋的地方。现场,他们哽咽着告诉杨贺春:“宝贝终于能永远和大海在一起了。”

另一次海葬活动中,逝者是一名小提琴爱好者。家属特别嘱咐,希望在仪式中循环播放小提琴演奏版《卡农》。

仪式结束后,家属说,这是父亲生前最爱的曲子,熟悉的音乐让她感觉父亲仿佛就在身边。

这些海上的告别,像一首首温柔的诗篇,重塑着杨贺春对海葬的认知。

她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海葬让逝者在热爱的归宿中长眠,也给了家属慰藉与力量,让他们在痛苦中依然能感到爱的延续。

释怀

“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在殡葬行业工作,既要承受起社会偏见的浪涌,也要能托起一个个家庭悲伤的重量。

看着越来越多人接受海葬这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杨贺春愈发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

每当别人问起自己的职业,杨贺春都不会隐瞒。接触逝者骨灰,她也不觉得有什么忌讳。

“破除大家对殡葬行业的偏见,首先从业者自己不能遮遮掩掩。”

有一年,同事们在祭扫场所铭恩园为家属们办理海葬预约服务。大家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5点多,工作快结束时,同事端出一个蛋糕。

原来,当天是杨贺春的29岁生日。

从事殡葬行业久了,大家早已“脱敏”,看着杨贺春一连工作好几天,连生日都没得休息,同事们也想用一个简单的仪式,为她送去温暖和祝福。

“在送别他人的同时,迎来自己新的一岁,这个生日很难忘!”杨贺春说。

其实,杨贺春也有过担心。

怕孩子在学校遭受异样目光,她曾告诉读小学的女儿,不要跟同学说妈妈的职业。“职业不都是一样的嘛,没有高低之分。”反倒是女儿的这番出乎意料的回答,打消了她的顾虑。

杨贺春的坦率,得到了正向反馈。

朋友们会主动和她聊起殡葬行业。女儿生日时,其他小朋友会来家里一起庆祝。在她的影响下,不少亲朋好友也开始接受和认可生态安葬方式。

在杨贺春的家中,殡葬和死亡不是禁忌话题。

她和同在民政部门工作的丈夫因清明相识、相恋。如今,丈夫在推动婚俗改革,杨贺春则坚守殡葬领域,他们携手跟进广州村居红白理事会政策宣传等工作,助力农村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间,两人也给孩子上了生命教育这堂课。

一天,女儿在家中拿出一个装快递的白色泡沫箱,在箱里铺了条毯子,小心地将旧公仔放进去,盖上泡沫箱后,女儿郑重地对杨贺春说:“妈妈,这是我为它举行的告别礼。”

这份稚嫩的仪式感,让杨贺春既意外又欣慰,也让她意识到,孩子对死亡有自己的认识。“关于死亡,家长不能闭口不谈,而要让孩子正确面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离死别无法避免,唯有珍惜生命,活好当下。”

正因如此,杨贺春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教育:不苛求分数,看到成绩以外的优点;每周抽出一天过“亲子日”,和孩子们到户外接触自然……她将自己的微信起名为“美丽心情”,记录分享生活中许多美丽的点滴。

杨贺春不是没想象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我会举办一场生前告别,听亲朋好友讲一讲,他们和我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等真正离开了,就归于风、归于海。

那一天还早得很。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下周该带孩子们去哪里玩呢?杨贺春想着。

记者观察

让生命在自然中永恒

海葬策划师杨贺春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个体力量在推动殡葬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一线工作人员的耐心与温情,不仅能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更能让生者理解接受绿色生态安葬的理念,推动这项事业在民间扎根。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行骨灰海葬、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超过63%。

岭南师范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黄剑认为,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效果不断显现,背后是广东对生态环保理念的深度践行和对传统殡葬观念的大胆革新。

推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还要不断健全生态葬奖补机制,优化生态安葬服务,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随着一个个杨贺春的努力,相信殡葬服务将更加人性化、便利化,更多人会认同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理念,让生命在自然中永恒。

采写:南方+记者 尚黎阳 汪祥波 通讯员 张萌 叶金鑫

拍摄: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作者】 尚黎阳;梁钜聪;金镝;汪祥波

广东民政头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