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推动育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智能品种智造是未来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3月20日,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以《智能品种智造:理念与实践》为题作主旨演讲,就“南繁人”关注的智能育种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展开深入剖析。
“育种历经驯化育种、遗传育种、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阶段。”李家洋提到,如今育种要解决高产又稳产、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在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减少污染等问题,“我们的育种正迈向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时代,为以上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新的途径。”
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发挥作用?
“智能作物的智能培育是指通过发展和使用智能的技术培育智能的品种,主要包含智能品种、智能培育两方面内涵。”李家洋介绍,智能品种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动态调整株型,提升光能、肥料、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食物食味与营养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从而实现“两增两减”的育种目标。
农用大棚正常生产条件下增产43.5%、高温逆境下减损20.3%……现场,李家洋还以番茄为例,展示改良后的品种通过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实现顺境增产逆境稳产的成效。
论坛上,智能培育这一话题引发了与会嘉宾的极大关注。李家洋坦言,用好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通过实现数据采集通量化、数据分析智能化,可以进一步提升育种创新效率,推动育种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想要真正实现“智能品种智能培育”的设想,仍需多方面的努力。
“新的育种体系需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建立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与机制。”李家洋建议,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的新型种业人才和研究团队,支撑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为智能育种体系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海南日报三亚3月20日电)
-
2025-04-07 19:28:00
-
2025-04-07 06:50:00
-
2025-04-04 07:58:00
-
2025-04-04 05:08:00
-
2025-04-02 08:44:00
- “让中国老年人眼睛亮起来”——辽宁省慈善联合总会联合爱尔眼科共同启动2025年辽宁省春季“银发复明工程行动”
- 湖南道县:春耕好时节 早稻育秧忙
- 广安市二级巡视员王小兵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花开时节逛咸阳”——2025咸阳市赏花季系列活动暨“花开礼泉·杏福有约”赏花季正式启动
- 山东威海5岁男童被殴致死案未当庭宣判,生母庭审中致歉
- 每年仅60元!“熊孩子”闯祸最多能赔几十万
- 5:1:2驳回弹劾!韩德洙复职,尹锡悦也能“无恙”吗?韩国迎来关键一周
- 华为上汽合作鸿蒙智行“尚界”品牌被曝计划4月10日发布
- 新航季 南航在吉航线全面升级 持续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 iPhone17惊艳设计实锤 iPhone15价比老人机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