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源数量递减,部分民办园关停,本学年全市幼儿园减少136所 “阵痛”来袭,厦门幼儿园如何突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1:44:00    

厦门岛内一家关停幼儿园的教学楼已闲置。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6日讯(记者 梁静/文 沈威/摄)随着幼儿生源数量的递减,厦门民办幼儿园正在经历一场“行业寒冬”。根据厦门市教育局最新公布的全市学校基本情况,本学年全市幼儿园招生数较上学年减少近万人,同期,全市幼儿园减少136所。

民办园遭遇关停“阵痛”,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公办园幼儿的在园人数,厦门继续在新建公办幼儿园。种种因素,都把如何突围自救的现实考题摆到了所有民办园跟前。

业内的共识是,学前教育的优胜劣汰已经成为必然,这场危机将倒逼所有幼儿园不断“修炼内功”,以提高办园质量。期待“阵痛”过后,学前教育事业将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数据变化

厦门幼儿园在园人数持续递减

部分民办幼儿园关停

来自厦门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2024—2025学年,全市幼儿园在园人数163559人,比上学年的186606人减少2.3万余人;全市幼儿园816所,比上学年的952所减少136所;幼儿园的招生数46155人,比上学年的55791人减少近万人。目前,厦门公办园在园人数近10.9万人,公办率达66.7%,普惠率达97%。

从在园人数看,2021年,厦门幼儿园在园人数达到峰值的21.8万余人,2022年首次下降,降幅4%,2023年开始锐减,即2023—2024学年比2022—2023学年减少约2.3万人,本学年又比2023—2024学年减少2.3万余人。从2021年到本学年,厦门幼儿园在园人数减少约5.5万人,减幅约25%。时间再往前推,2017年左右,厦门幼儿园在园总人数也和本学年基本持平,为16万余人。换句话说,在2021年达到峰值前的四年里,在园幼儿人数怎么涨起来的,近四年就怎么跌回去。

从幼儿园数量看,2021年,厦门幼儿园数量达到峰值的1044所,2022—2023学年首次减少45所,2023—2024学年再次减少47所。本学年又比上学年减少136所。实际上,本学年厦门关停的民办园数量不止136所,因为去年厦门还开办了一批公办园。拉长时间跨度看,从2021年至今,厦门幼儿园数量锐减228所,减幅约22%。和在园幼儿数的变化情况相似,厦门幼儿园数量在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刚开放时,是690所,从2016到2021年间,全市幼儿园暴增354所。

从幼儿园招生数看,2019年第一批二孩上幼儿园时,厦门幼儿园招生数达到最高峰的91016人,之后逐年递减,从2019年到本学年,共减少约4.5万人。而在2019年之前的几年里,每年幼儿园招生数一直都在6万多人,2019年较前一学年暴涨了约2.3万人。

原因探析

生源数量持续减少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

对比全国范围的数据就能发现,厦门部分幼儿园关停只是大时代滚滚洪流中的小缩影。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幼儿园的数量较2021年就减少了5000多所。“第一财经”的统计显示,这也是2008年以来全国幼儿园数量首次负增长。当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177.66万人。而厦门幼儿园数量和幼儿园在园人数,也都在2021年达到顶峰,之后迅速回落。

生源数量的减少自然是厦门民办幼儿园关停的原因之一,但业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容易被外界忽略,那就是国家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评估,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按照评估办法,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持证率要达到100%,班生额要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的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还有教师五险一金缴纳等指标,一些较为低端的民办园达不到要求,再加上生源的原因,最终只能选择关停。

评估指标还包括县域学前教育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即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要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等标准。就在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评估认定结果,厦门市全域六个区一次性全部通过评估认定。

对比强烈

从托关系挤进附近民办园

到被幼儿园追着报名

“这里两年前还有三四百个孩子,天天都很热闹,去年幼儿园倒闭以后,大门就一直锁着。”前两天,一位路过湖山幼儿园的湖里区高殿寨上社居民回忆说。

这所闲置的幼儿园于2018年底经批复开办,一开办就迎来第一波二孩入园。它曾是一级普惠园,幼儿园入学高峰时,根据录取顺序,曾对非户籍人口缴交社保的年限有要求。如今,幼儿园的大门已上锁,操场上散落着落叶,班级外墙孩子们的手工贴画还依稀可见,可“园长妈妈对你说安全”的提醒语前,已看不见小朋友们欢笑嬉闹的身影。

这样的前后落差,让附近居民仿佛一眼就看见了幼儿园关停的“阵痛”。即使没有亲眼目睹幼儿园的关停,有时候,个体的直观感受也可以很强烈。

家住海沧的二孩妈妈陈女士说,她成功把大宝生在了最高峰的2015年底,“2019年大宝要上幼儿园,因为户口问题,参加摇号都上不了小区隔壁的公办园,只能舍近求远,托人找关系才塞进了附近的民办园”。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入园就跟打仗似的,还要早早预订学位。“那时候大宝所在的小班一共38个孩子。”

今年轮到陈女士的二宝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前几天还去看了大宝当年上学的民办园,这次一进去,连招生老师的服务都变得周到了”。她说,妈妈群里去年上幼儿园的孩子,“地位也是直线上升,都是老师追着报名的,而且一个班就25个孩子”。

冷热不均

“热点园”生源爆满

部分非热点园开始招非户籍生源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厦门一位家住中山公园附近的家长说:“孩子好像没有变少!我家二宝去年入学的幼儿园依然爆满。”这样的现象,用局部“冷热不均”来形容比较贴切,这和厦门的区域结构性不平衡有关。

2024年,厦门全市还有56所生源爆满的“热点园”,这些热点园全部集中在岛内的思明、湖里两区,其中思明区42所、湖里区14所。根据招生方案,热点园依然在“两一致”的招生条件基础上额外设置招生门槛,比如要求孩子家长的片内房产产权比例要超50%,同一套房产三年内只能有一个孩子入读(多孩家庭除外)等。但同时,去年集美区、海沧区的多所公办园在完成了第一轮招生后,公布了剩余学位。也就是说,一方面,热点幼儿园依然不容易上,但另一方面,部分非热点园不仅可以招收片外户籍生源,有的还开始招收非户籍生源。

总体上看,如今在厦门上公办幼儿园确实比前几年容易许多。2019年前后幼儿园报名时,爷爷奶奶们甚至卷着凉席、带着蚊香,彻夜在幼儿园门口排队,只怕报不上名,尽管当年的幼儿园录取和报名顺序没有丝毫关系。

岛内一位公办园园长认为,和外地市的情况不同,厦门绝大多数公办园“一生难求”的情况不会那么快到来,因为此前几年,厦门绝大多数公办园和普惠民办园都存在班生额偏大的情况,“早前几年,幼儿园挖潜扩容,把功能室都拿来当教室了”,目前一些幼儿园也是这种情况,因此,生源的减少首先会使班生额回落到正常容量,也就是小班25人、中班30人、大班35人的标准。“这是回到正常轨道,不是传说中惊悚的‘一生难求’。”

采访中,多位幼儿园园长均表示,目前幼儿园师生比处于相对理想的状态。“保证适当的师生比,每个幼儿所受到的关注就更有保障,保教质量也会相应提升。”

直面挑战

转型探索

向下延展探索开办小小班

甚至是“一托到底”的婴儿班

目前,厦门公办园的不断新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办园的生存空间,但抛开首当其冲被大浪淘沙的低端民办园而言,对于一些优质的中高端民办园来说,生源数量的急剧下滑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海沧区一所民办幼儿园园长说,附近片区高峰时一年有上千个孩子要入学,今年摸底,只剩300多个,“形势严峻,估计新生人数要打对折。其他两个分园也是同样的情况,今年生源数量预计全部腰斩”。因此,幼儿园不得不转型,探索新出路——向下延展,做托育服务。与一些公办园开设的托育小小班招收2—3岁孩子的做法不同,该民办园索性“延展到底”,除了小小班外,其开设的乳儿班面向3—12个月的婴幼儿招生,托小班面向12—24个月的宝宝招生。如今园内新装修开办的托育中心共接收了80多名宝宝,最小的6个月,其次是8个月。

不仅如此,该园还尝试面向附近小学生开办午托班,面向附近老年居民开办书画班,积极探索转型出路。“园里这么多老师都是真的爱孩子、爱教育,她们的托幼技能也都磨炼好了,我不能让她们的付出因为大环境的冲击而被湮灭。”尽管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位园长依然充满韧性。

目前,外地一些民办园开始降价招生,还有一些私立园转型做托老服务,但在厦门的学前教育界,向下延展开办小小班,成为更普遍的做法。

实际上,2023年,厦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就联合发布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开办托班(托育服务),包括鼓励民办幼儿园参考同区域普惠性托育园收费标准,开展普惠性托育服务。

根据厦门市教育局于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度教育工作情况》,去年厦门指导203所幼儿园开设托育服务,也就是开办小小班,提供托位6936个。此外,厦门正在积极推进的“爱邻护幼”放心惠民托育服务,面向0—3岁婴幼儿提供免费托管服务,目前已开设91个服务点,其中就有许多民办园参与的身影。

发展机遇

优胜劣汰促幼儿园“修炼内功”

推进“小园小班”提高师幼比

本月7日,集美区民政局又连发三份注销登记许可决定书,准予集美区蓝翔幼儿园、集美区博晖幼儿园、集美区侨语幼儿园注销登记。这说明民办幼儿园的关停,还没有停下脚步。

这是危机,更是机遇。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幼儿园数量的减少,也将带来积极影响。从教学模式看,小班化教学迎来契机,教师得以更精准关注个体需求,开展个性化教育,提升整体教育质量;从竞争角度而言,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性价比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这也将倒逼幼儿园主动提升办学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发展路径探索上,为了生存,必然有更多幼儿园积极寻求特色化、多元化发展。同时,幼儿园数量的调整也为“托幼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

业内普遍认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优胜劣汰已成必然趋势,办学质量欠佳的幼儿园将逐步被市场淘汰,留存下来的园所则需满足保育教育方面的更高标准。这种良性竞争将促使幼儿园不断“修炼内功”,在提升办园质量、优化园所环境、丰富服务项目等方面发力,最终让广大家长和幼儿受益。

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因适龄幼儿减少,幼儿园关停将不可避免。但如果以此为契机,提高幼儿园建设标准,推进“小园小班”建设,提高师幼比,将有助于拓展和优化现有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

期待“阵痛”过后,学前教育市场将走向更规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海峡导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