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炼成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0:18:00    

社区开展八一建军节文艺表演。

志愿者开展助农服务。

日前,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公布了2024年度广东省志愿服务“最美最佳”先进典型名单。其中,大埔县湖寮镇城北社区获评“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社区是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城北社区属于超大社区,人口数量占了县城一半。大社区如何办好群众的事?城北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组建8支志愿服务队、聚焦民生需求精准服务、文化赋能志愿服务,在情感上亲近群众,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的温度。

壮大队伍 注册志愿者人数超2.5万

走进社区,群众说起志愿服务时,无不充满自豪,大家说这里的温情、舒适和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志愿服务队。

罗细华还记得,2020年任职城北社区党支部书记时,社区内有两支志愿服务队,“虽然有良好的基础,但志愿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慢慢地,当地组建起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志愿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志愿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帮困助残志愿服务队、未成年人志愿服务队、法律宣传志愿服务队等8支志愿服务队。

“志愿服务队有细分,但在举办活动时也能统筹兼顾,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据罗细华介绍,社区还制定了志愿者服务流程、管理培训制度、服务记录和服务回馈制度等,广泛组织开展文明导乘、义诊理发、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活动。

如何引导群众参加志愿服务?“关键在于回应群众的期盼,解决群众的问题,让大家看得到,感受得到,内心有触动。”罗细华说。

罗细华是退伍军人,她便以服务退伍老兵为突破口,结合八一建军节等节日,举办文艺活动、座谈会,退伍老兵提提生活需求,志愿者想方设法解决。在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当地也动员退役军人发挥自身优势,参加志愿者服务队,为群众提供治安巡逻、困难救助等项目,以此壮大志愿服务的队伍。

办好志愿活动,单纯依靠社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主动争取志愿服务资源。

城北社区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结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大党委平台,协同辖区23个共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共同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打造“社区+党员+志愿者”的全新工作模式。

与此同时,当地充分利用网格化志愿管理服务,构建了一张范围大、反应快、效果好的防控网,充分发挥网格志愿信息员人头熟、信息灵的特点,以便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居民动态,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时协调落实,切实打通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又从志愿服务中收获幸福感。截至目前,城北社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六成。社区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回应需求 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志愿服务的生命力,在于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

对于社区的志愿服务,在紫云花苑生活了23年的住户丘先生感触很深。不久前,紫云花苑进行老旧小区改造,路面硬底化了,还进行了排水暗沟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志愿者会上门入户,咨询我们的意见和需求,反馈给施工单位,我觉得非常好。”丘先生说。

“聚焦‘一老一小’、平安建设等民生关切,城北社区坚持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促进志愿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相匹配。”据湖寮镇党委委员余煜介绍,当地建设了城北社区“舒心驿站”,完善直饮水、无线网络、充电器、雨伞、微波炉、医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户外劳动者、老幼妇孺等群体提供功能齐全的共享平台。与此同时,县直单位延伸服务职能,将法律援助、社会救助、心理咨询等融入驿站建设。

联合县直单位、社会组织,城北社区常态化开展“敬老、爱幼、助残、义工、就业、文体、普法、治安、环保”九大系列“党旗飘扬,爱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

去年,为积极响应创建文明城市号召,弘扬好家风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大儿童爱护美好家园的环保意识,大埔县妇联联合城北社区家长学校、翰林幼儿园开展“家越美·粤幸福——小手拉大手 亲子共建美好家园”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广大儿童争当美好家园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活动前,工作人员通过主题班会对孩子们进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知识教育,开展垃圾分类模拟小游戏,让儿童积极学习和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加强他们对环保理念的认同,从而培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随后,小朋友和家长们身着志愿服,带着扫帚、钳子、垃圾袋等沿街清扫,不一会儿,垃圾袋就装得满满的。“此次活动进一步提高儿童文明素养,引导儿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倡议和动员更多家庭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以实际行动打造和谐美丽的城市环境。”大埔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城北社区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0多次,累计服务时长5976小时,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

形式多样 志愿服务赋能文化传承

近年来,城北社区打造标准化志愿服务线下平台,建设了3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多功能活动室、3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等功能区域,为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室内外场所。

走进文体广场,乒乓球、羽毛球场、健身房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其中,一间广东汉乐演奏室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每逢周末或是工作日晚上,这里总是琴声袅袅、歌声不绝,大埔县女子汉乐团和周边群众围坐在一起,团员手把手教授居民古筝、唢呐等乐器。

广东汉乐有“宫廷音乐”“中州古乐”之称,为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在大埔流传至少已有700多年,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2006年,广东汉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埔是“广东汉乐之乡”,城北社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广东汉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激活非遗文化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中的特殊作用,以非遗文化助力文明乡风建设。

“志愿服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汉乐团在社区内举办公益培训,既可以传承非遗文化,还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大埔县女子汉乐团团长林红霞说。

2010年,大埔县正式组建大埔县女子汉乐团。林红霞成为了第一批骨干之一。女子汉乐团的成员均为中青年女子,且来自不同职业。十多年来,她们克服工作、家庭生活等困难,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器乐演奏培训,传承发展着广东汉乐。

将文化活动转化为凝聚人心的治理抓手,城北社区的志愿服务逐渐走深走实。

南方日报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