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转中的智慧与匠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3:59:00    

【来源: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

在岁月的长河中,工程建筑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历史的厚重。省交口抽渭灌区西干小寨北冯抽水站的水塔与水闸,历经了五十余年风雨,依旧屹立在河畔,成为水利工程发展的缩影,也是水利工程的历史见证与匠心传承。

据考证,北冯村原名“古粟邑村”,民国时期隶属于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康桥镇一保。新中国成立初期,北冯村属于临潼县康桥镇第四乡,乡政府设在现今的粟邑村孙家组。彼时,北冯村总人口约300人,人均耕地超过8亩。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樊家村苇子河修建水库,水源自流进入北冯村,为农田提供灌溉。冯西组的北面渠道上曾安装水力磨坊,极大便利了农民的生产生活。20世纪60年代,随着东方红灌区(现为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西干六支渠的建设,水利工程延伸至北冯村,并在冯西组境内修建北冯抽水站,成为周边地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支撑。

五十多年前,北冯抽水站的水闸在设计之初便充分考虑了水文特征与工程稳定性。其重力式闸门利用自身重量调节水流,减少机械损耗,确保长期稳定运行。闸门结构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铸造,不仅承压能力强,还有效防止水流冲刷对闸底的侵蚀。水闸设计巧夺天工,体现了科学与匠心的融合。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水闸的消能工艺。工程师在闸底铺设阶梯状消力池,使高能水流逐级削弱冲击力,减少对下游河道的侵蚀。这一创新在当时水利建设中堪称领先,充分体现了工程师们因地制宜、结合水动力学的精妙考量。

水塔不仅是泵站机组和工作人员生活的供水设施,更是水利发展历史的见证。这座六面柱形水塔高达25米,由砖石支筒和钢筋混凝土水柜组合而成,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利建筑风貌。塔身结构坚固,材料考究,经多年风雨侵蚀仍岿然不动,承载着丰富的水利历史与文化内涵。水塔上由民间雕刻艺人王学凯所镌刻的诗句——“天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至今仍熠熠生辉。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北冯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赞美与期许,更寄托了对东方红灌区(现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服务人民的深切谢意。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成为承载水利历史记忆的地标和交口抽渭水文化实物的代表。

2022年,在抽水站改造过程中,中心副主任李浩清进站检查工作,现场主张保留原水塔,使其焕发新生。这一决定不仅保存了北冯站的文化记忆,也促成新旧水塔之间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新建倒锥形水塔采用更先进的混凝土钢筋浇筑建造技术,不仅外形更为美观,而且坚固耐用,距离旧水塔一百米,成为传统水利与现代水利融合的见证。

在2025年陕西省水利厅第一期“水利大讲堂”上,省交口抽渭灌溉中心主任刘勇通过影像资料生动展示了北冯站新旧水塔的风貌。他感慨道:“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传下去。”旧水塔宛如一位历经岁月的“老兵”,在向“新兵”交接水利光荣使命。

五十余载风雨,水闸依旧坚固;五十余载风雨,水塔仍然挺立;五十余载风雨,交口精神薪火相传。

真正的匠心之作,能穿越时间的洪流,闪耀着恒久的光辉。这些水实物不仅是一座泵站的记忆符号,更是工程智慧与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是交口水利精神传承载体,时刻激励着我们前行!

(张旻宁 王缠卫)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