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园来了孤独症儿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1:24:00    

当前,不少幼儿园都在进行融合教育的尝试,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得以进入幼儿园。教师虽怀揣热情,但集体活动中突如其来的尖叫和乱走、自主游戏时重复转圈的刻板行为,总会令他们手足无措。他们坦言:“想帮又不知道怎么帮,我们的特教知识太有限了。”在此背景下,温州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基地园所,试图通过四轮螺旋式教研,以“教师认知突破—同伴支持网络建设—儿童关系重构—家园生态共振”的递进式研究,建立“让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的包容性融合教育生态。

突破认知:

看见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融合教育常将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视为需要矫正的对象,我们试图引导教师突破认知,让其从行为矫正转向理解儿童的个别化特质。

豆豆(化名)所在班级的教师说,豆豆总在集体活动时突然拍打桌面,用安静手势反复提醒也没用。教师觉得,豆豆更适合到特殊教育机构去。

豆豆真的无法适应幼儿园吗?教研组调取了3天的活动录像,结果发现,豆豆在自主游戏时能安静地拼插雪花片长达15分钟,以至于外来观摩的教师并没有发现他的异常。这颠覆了教师的认知,原来,豆豆的行为问题,根源在于环境压力,而非故意捣乱。

接下来,我们请大家一起回忆豆豆的“安静时刻”。那些碎片化的“成功案例”让教师进一步意识到,剥离行为管理的惯性思维,用孤独症儿童需要的方式与其互动,可能会打开和豆豆的沟通之门。

教研组将“与孤独症儿童言语互动宜采用的关键行为”教给教师,比如,“说话速度慢”“多描述而非提问”等。教师尝试在日常生活中与豆豆互动,并在集体活动时安排豆豆做与活动相关且他喜欢的事,从而给豆豆适应的时间。

集体参与:

编织同伴支持网

突破认知让教师跳出了思维误区,但每名教师要兼顾几十个孩子,每天只能抽出很少的时间和豆豆互动,效果有限。因此,教研进入第二阶段——同伴支持。

我们请教师将目光转向豆豆身边的同伴,教师顺势提出问题:“谁可以和我一起帮助豆豆?”受到教师的影响,其他孩子也表现出帮扶意愿:朵朵悄悄把豆豆跑丢的鞋子摆回鞋架,明明主动坐在豆豆身旁叠积木……但教师对此存疑:“孩子自己都需要照顾,真能成为有效的支持力量吗?”

为此,教研组启动了为期两周的“同伴观察接力”研究,要求教师每天记录3个有效帮扶片段。结果令人惊讶:多数孩子能识别豆豆的焦虑信号(如捂耳朵表示噪声太大),并会使用简化的语言与其沟通。最典型的是豆豆和朵朵的故事:豆豆在角落推玩具卡车,朵朵模仿教师此前的做法,举着树叶说“卡车要运树叶啦”,成功将豆豆引入合作游戏。这些证据让教师意识到,孩子朴素的互动策略,比成人的程式化干预更贴近儿童社交本质。

接下来,教研组与教师一起,分析“与孤独症儿童言语互动宜采用的关键行为”,筛选出适合普通孩子参与的活动,比如“填空小天才”。玩“喂娃娃吃药”游戏时,孩子把药放在娃娃嘴边,说“娃娃要吃……”等豆豆来接。若豆豆没说出“药”字,同伴就帮他说出来。当豆豆有机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汇后,他更爱表达了。

关系重构:

从单向帮扶转向互相学习

当普通孩子频繁说出“我今天又帮了豆豆”时,教研组敏锐意识到,接下来的教研,要从“我能为他做什么”转向“我们能向彼此学习什么”。

教研组制作了“日常优势观察卡”,重新观察豆豆,发现他整理蜡笔时分类特别严谨,对班级物品位置记忆也很精准。于是,教师将图书角的整理交给豆豆,还委托他当“安全小哨兵”,核查每个角落教具的完整性。

其他孩子也发现了豆豆的优点:“豆豆摆碗筷最整齐!”“他从不抢别人的玩具!”当他们开始发自内心地欣赏豆豆时,这个蜷缩在自我世界里的孩子有了安全感,他每天早早到园整理书架,乱跑现象也开始减少,和同伴的眼神接触增多,有时还会主动说话呢。

家长接纳:

建立幼儿园外部支持系统

当幼儿园内部的变革初见成效,是时候将家庭纳入其中了。怎样让家长接纳孤独症儿童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教研组确定了“真实展现与沉浸式感受相结合”的家长工作思路。

首先,教师与家长一起分析普通孩子和豆豆相处的视频片段,看看普通孩子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其次,教师展示参与陪伴计划的普通孩子的评估数据,结果显示,孩子的同理心、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责任心等指标,均大幅提升。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初步接纳了孤独症儿童。

在此基础上,教研组设计了一场沉浸式体验活动——“奇特家长会”。会议中,优美的音乐慢慢消失,被刺耳的话筒噪声取代;光线从柔变强,会议室如同镁光灯下的舞台。家长窃窃私语,焦灼不安。这时,教师向家长道歉并解释,这是一场独特的体验活动,它展示的是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的感统异常现象,普通光线对他们来说可能很刺眼,普通声音对他们来说可能很刺耳,这也是他们行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家长感到震惊,原来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承受了这么多。

教师还向家长展示了孩子的画,由于孤独症儿童很依赖视觉信息,孩子就帮豆豆画了各种画,如一日生活流程、各位教师的长相等,每根线条都代表千方百计想把事情说清楚的热情。家长再次感到不可思议,原来孩子办法这么多。

“奇特家长会”后,家长看孩子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他们在思考:也许自己低估了孩子的潜力,也许与孤独症儿童一起,自己的孩子会更好地成长。

(作者张玉敏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晓燕系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